2020/9/14

ARM跟Nvidia的動態與晶心科技: 混水摸魚先下手為強

[結論]
趁大家都還搞不清楚狀況的時候, 券商分析師沒有結論, NVDA提出的說法無法說服人時, 先下手為強買晶心科技, 目標價NTD$200. 當大家搞清楚後, 發現還要18個月才會塵埃落定, 就將會喪失上漲動能.





[合作聲明發出後]
- M31還有威盛力旺愛普漲一天就跌.
- M31與創意明顯漲勢但第二天跌
- 世芯漲兩天, 晶心科技漲兩天且漲幅最強.
- NVDA $480漲10%到$530, 市場認同這個策略, 表示市場認為對其他對手有殺傷力.





[NVDA買ARM]
看不出一定要買的理由, 有什麼東西為什麼不花錢買授權就好呢? 也不用養整個研發團隊跟整個公司. 唯一解釋就是明顯防堵所有潛在競爭對手未來的研發道路, 攻擊的一步.

ARM主要客戶有各家手機cpu大廠, 以及micro processor廠商. 預計這些現有arm的客戶不會高興arm被NVDA買走. 而中國現在面臨中美貿易戰, 一定也不樂見美國廠商在多掌控一樣武器, 換句話說中國幾乎不可能同意.

ARM往PC走想要吃intel跟AMD的市占, 主要表現在於chromebook跟server, 主要是高通在主推, 但是目前量都很少, 只有chromebook比較成功一點. 不過NVDA的聲明是要攜手創造/ 加強的AI與data center的未來, 但實在是覺得難以被說服.

另外自動駕駛晶片方面, 對於特斯拉自製晶片的影響似乎目前還沒有看到討論. Elon Musk





[NVDA方說法]
- arm CEO跟員工留任, 總部依然在英國劍橋.
- 預計花費18個月. 等待中國, 英國, 美國與歐洲的審查.
- 字面上客戶關係依舊, arm依然維持中立跟授權的商業模式.
- 字面18個月之中, 兩家公司仍然獨立運作, 但之後沒有保證.





[晶心科技最近動態]
- RISC-V 相關業績將在未來十年保持成長於AI、AIOT、生物辨識領域
- RISC-V架構收入>50%. 研發資源90%放在RISC-V產品線
- 業界人士估計RISC-V 整體市場份額將擴大
- 去年全球推出約略 100 款 RISC-V 處理器, 晶心科占其中的 15 款,整體市占率達 15%,預計今年下半年將推出新品,包括 NX27 與 NX45 系列,往中高階市場發展,拓展市占率。
- 中國新創公司的成長紅利, 新創公司因財務承受壓力較差, 影響公司上半年營運, 目前已將資源著重在財務狀況良好的公司.
- 目前RISC-V架構產品線僅挹注晶心科授權金(前金)收入, 預計明年開始也會帶入相關權利金(客戶營收的各位數百分比)貢獻. 晶心科提到, 該公司RISC-V的客戶量產時間, 原本預估在今年第4季或明年第1季, 但客戶進度比原先計畫快, 第3季已開始有2家客戶量產, 在未來10年間, RISC-V對晶心科的權利金貢獻應會保持逐年成長的狀況. 換句話說客戶量產, 還要兩季之後才會有權利金收入.
- V3架構案子從簽訂授權合約到可以因客戶量產而認列權利金leadtime大約4年, 目前晶心科的權利金收入都是來自V3產品線, RISC-V架構明年開始貢獻權利金.





source:
https://tw.stock.yahoo.com/news/%E8%BC%9D%E9%81%94%E8%B2%B7%E5%AE%89%E8%AC%80-%E6%99%B6%E5%BF%83%E7%A7%91%E7%B8%BD%E5%BA%A7-%E5%B0%87%E5%8A%A0%E9%80%9Frisc-v%E7%99%BC%E5%B1%95-%E6%9C%AA%E4%BE%86%E5%8D%81%E5%B9%B4%E6%88%90%E9%95%B7%E7%A9%BA%E9%96%93%E5%A4%A7-103336819.html

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30/4860890

https://investor.nvidia.com



















2020/9/7

NVDA發布新GPU




[結論]
預計新的NVDA gpu會有大型換機潮, 預計關注0) NVDA本身 1) 主機版卡廠商 2) 台積與AMD後續動態.
0) NVDA美股跌一波, 後續是否拉回.
1) 版卡廠微星, 技嘉, 華碩受益於九月下旬新品發售.
2) 台積後續是否與AMD有另一波拉貨潮, 是否有新產品動態.





[新品簡介]
價格一樣, 效能提昇一倍: 3080效能是2080的兩倍但價格一樣是$699,  加量不加價.
價格下降, 效能提昇許多: 官方稱3070比2080 Ti還快而且價格大概一半($999 vs. $499).
市場初步回應是應該會賣的很好, 因為便宜效能又好, 預期會有換機潮.

上次有換機潮是10系列出的時候, 10系卡出, pascal新架構加上16nm FinFET, 前一代二手價崩盤. 見圖片CUDA/ Price與CUDA/ Diesize比顯著提昇.

 20系(12nm, Turing)出時, 10系卡(16nm, pascal)沒什麼崩跌. 見圖片CUDA/ Price與CUDA/ Diesize比並沒有像錢一代顯著提昇.

而目前30系 (Samsung 8nm, Ampere)發布後20系(12nm, Turing)已開始跌. 見圖片CUDA/ Price與CUDA/ Diesize比異常顯著提昇, 幾乎是3X的提昇.







[製程]
技術上來說, CUDA/ Diesize的比提高到一個新的境界, 主因是架構更新跟製程微縮, 從台積12nm(16nm改的)到三星的8nm(10nm改的), 保守估計算是跳了勉強一個世代(12>10nm), 算起來CUDA/ Diesize的比提昇快一倍. CUDA/ 價格比大概只要一半. 驗證上面發布會說的.

市場本來以為會是台積接下這一次的代工, 出乎意料的NVDA用三星8nm取代了上一代的台積12nm製程. 

Ampere的提昇, 比Turing的提昇明顯大的多, 推估是因為成本的關係, 不需要在製程方面使用最新製程, 用較為便宜的三星8nm(10nm改), 粗估一片wafer $5,500即可達到效果. 之前在10系列碾壓900系列的時候, 一樣是製程提昇加上架構升級. 20系列的推出架構升級效果不若10系列升級明顯, die shrink亦不明顯, 但可能台積代工價沒有差多少. 換句話說, 16nm跟12nm效能提昇還是不如換整個製程.

另外注意到GPU diesize動輒500, 600mm^2起跳, 與手機50-100mm^2很不一樣. 若是這樣對三星foundry不知道會不會很補.


[記憶體]
Turing GDDR5, Ampere GDDR6 (xbox, PS5也是). 不認為GDDR5報價會持續走高, 因為20系列需求早已經走弱, 相信製造端很快接近尾聲. 記憶體廠商應該開始轉GDDR6了, 但在server DRAM跌價的陰影下GDDR要漲價應該也是上面空間不大. GDDR佔所有DRAM產出bit不到10%.

美光聲稱3090與3080都用他們家的GDDR6X, 但沒說明是否獨家.



source:
https://www.techradar.com/news/nvidia-geforce
https://www.techradar.com/news/rtx-3080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_wLuqVWj4Y
https://www.expreview.com/63600.html
https://en.wikipedia.org/wiki/GeForce_900_series
https://www.micron.com/products/ultra-bandwidth-solutions/gddr6x
https://ec.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3280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