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6

競爭力的探求











  • 我想預測
    • 誰輸誰贏, 關鍵是什麼, 可不可以提早知道誰會輸誰會贏
    • 贏就是股票上漲, 就是賺錢, 輸就是股票下跌輸錢
    • 管理階層發言可以代表嗎, 為什麼不知道
    • 第一線業務人員可以知道嗎, 為什麼不知道
    • 學者可以知道嗎, 為什麼不知道
    • 買方賣方可以知道嗎, 為什麼不知道
    • 這是一個預測誰會贏的遊戲嗎, 為什麼會不知道誰會贏, 為什麼需要多樣化的世界
    • 如果不知道誰會贏, 大家為什麼不把遊戲結束, 驅動這些事情後面的因素是什麼
    • 就像大師的練習裡面寫的, 最終的差別, 決定在個性嗎?
    • 是否有某一個條件一滿足, 就會牽動後續所有的動作?
    • 人類行為是否無法預測, 因為會一直適應, 一直改變.





  • 結論
    • 無法判斷誰會漲誰不會漲, 要考慮的因素太多, 問題也太多, 只能抓股價在變動的那一刻, 看到大家買就買. 跟著群眾的步伐走
    • 策略是什麼, 就是等到議題剛開始的時候, 跟著往前走
    • 大家其實無法判斷, 但是每個人卻都以為自己可以預測誰輸誰贏, 沒辦法預測真實結果但是可以從大家的假預測中得利. 
    • 占自以為可以預測的人的便宜卻是可以做到的.
    • 人類以為自己能夠預測但是其實不能預測黑天鵝或是突發狀況能力.
    • 知道疫情行情的派對會結束, 但是大行情的時候卻全球瘋狂, 中國封城跟升息忽然又跌到爆.





  • 新需求
    • 看大環境現在流行什麼, 創造什麼新需求.
    • 若是有新的需求, 想做新的業務或是新的產品, 你會找誰幫忙, 會找一直以來的該領域的好公司機率大, 或是一直以來的便宜公司. 業務的成長性與過去的表現相關.
    • 為何公司會有新需求, 想要取代某個競爭對手的某個產品, 例如AMD打Intel; 或是有新的市場需求浮現, 例如電競.
    • 為何公司會有新需求, 因為消費者有需求, 消費者組成經濟大環境, 或是某種法規科技進步推動, 例如4G轉5G. 規格轉換升級是否卡在硬體或是科技發展問題, 例如7nm出來後5G才普及.
    • 人類無法知道自己需要什麼
      • 賈伯斯的想法是消費者根本不知道自己要什麼. 我無法知道自己需要智慧型手機, 我試用過才知道自己需要. 
      • 或是我有某種隱隱約約想要的需求, 但是市場沒有相對應的服務給我, 我也不知道怎麼辦因為我只是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消費者, 而且不知道自己需要的這個東西會不會變成主流. 
      • 最多只知道must to have, nice to have. 或甚至也不知道這個東西會流行多久.
    • 時間與金錢的度量.
    • 所以搞半天這個東西會不會爆發, 又要看這個新公司的業績怎麼樣. 就又回到第一點, 只能看業績增長跟成績. 
    • 換句話說, 所有的業績預測或是未來展望, 都沒有意義, 甚至管理階層說完公司展望後, 第二天股價反應完之後, 就無意義了.
    • 那為何股價會持續增長, 就是因為大家預期, 他的成績會超出預期, 會一次比一次有驚喜一次比一次更好. 所以股價會漲的因素就是超出預期的成績發表當下或第二天, 準備要超出預期的成績發布前.
    • 好公司超出預期就漲 , 好公司不如預期或是符合預期就跌; 爛公司超出預期就狂漲, 爛公司不如預期沒人關心.





  • 公司角度
    • 因為某些原因缺貨, 上游下游庫存低所以需求很好(POWI, 台積)
    • 建廠擴充新產能要時間, 目前只有我們建廠, 對手現在開始建廠至少要兩年後才會投產(Cree)
    • 客戶驗證需要時間, 現在送跨的只有我們, 對手要送跨至少要一年半的驗證期間(Cree) 
    • 或許會有某種先入為主的概念, 或是覺得競爭力的關鍵是某一個優勢, 但是這也不一定對.
    • 想要量化, 想要給出時間表, 想要滿足各個客戶的需求, 想要賺最大的毛利, 想要賺最多的營收.
    • 層級高低看的東西不同, 或是能見度不同, 或是擔心的東西不同.
    • 如何控制股價, 控制市場預期, 發言人表達的能力不同.





  • 外在環境
    • 航運, 原物料, 記憶體.
    • 剛開始莫名其妙的漲.
    • 網路上開始很多分析文, 外資報告狂出, 但目標價總是一直被突破.
    • 目標價開始突破不了, 價格無法短時間創新高, 一路徘徊.
    • 公司, 科技, 還是監管法規的改變, 美國禁運
    • 越來越便宜,越來越小, 速度越來越快



  • 券商的角度
    • sell-side分析師的角度, 對於業績增長的估計幾乎只有
      • 1) 公司管理層估計
      • 2) 比公司管理層估計還要更高的估計, 混和某種野心或是特殊想法
      • 3) 市調研究機構的估計.
    • 問題在於, 問題的核心是沒有人能夠預測未來, 上面三個預測幾乎都不準, 最多是公司看訂單能見度四到六季, 對於未來業務的解釋或是spec的轉變動態依然無法預測超過四到六季.
    • 就算是專業分析師, 也很難解讀財務報表的陷阱, 甚至sell-side也沒有動機去解讀. 看不懂的情況很稀鬆平常, 真要做假帳公司的態度應該是被你看懂算我輸.

  • 關於感覺異常
    • 看公司前科
    • 有異常幾乎就是異常; 就像鬧鬼的飯店, 一定不會只有鬧鬼, 一定會伴隨某種特徵, 例如wifi壞掉, 燈一閃一閃, 洗手台上有血漬, 電視畫面雪花. (倒果為因?)


[克利斯汀生]
  • 改善舊需求, 但是提升效率, 
    • 效率的創新
    • 更新版的出現, 例如挖石油挖得比較快.
    • 例如更新的手機. 沒辦法創造經濟的增長.
    • 新規格
    • 說不買新設備不投資Capex, 其實沒有省到錢, 最後還是會出問題, 因為技術落後還是會虧錢.

  • 創造新市場, 創造新需求, 普及化大眾化. 
    • 例如電動車, 為了服務這個新行業, 建立起整個生態系上下游供應鏈與周邊設施.
    • 但這沒辦法解釋水果一統智慧型手機江山, 應該只能在初期的時候窺得產業的面貌.
    • 新的電動車創造新的經濟增長.
    • 公司內部資源通常會傾向效率的創新, 而不是創造新市場.

  • 決策的不同
    • 資源
    • 流程
    • 優先順序


[缺貨]
  • 一直以來擴產不多, 可能是不划算或是生意不好
  • 忽然有新需求例如車用
  • 可能是天災, 例如泰國洪水與HDD, 地震火災與DRAM
  • 不同市場應用, 景氣循環的不同. 例如2020年車用電子很好, 2H23車用電子又在清庫存



[異常]
  • 成績異常好, 下次會拉回. (amd CQ2 client很好, CQ3 neg pre)
  • 產業大家的共識與希望, 例如2H23要景氣回歸, 就不會回歸









source:

2021/9
202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