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23

AI pin概念股與思考






圖: AI pin在西方歌劇中的古典型態, 具有眼球追蹤功能知道誰在看它






上圖: 定價$699, BOM cost應該不到$150.



  • 整體心得: 
    • 西方軟體思維賣硬體.
    • 水果老毛病, 想要拿普通東西賣高規格, 沒更新也想出新機, 沒有殺手級應用, 唯一買的理由是因為安全沒廣告.
    • 網站已經做好了, 推出一堆配件週邊, 但2024才出貨, 不知道為什麼很水果很西方人. 
    • 給亞洲人做, 估計BOM cost壓到$100以下, 賣你$120.
    • 西方國家從google自己做手機開始, 沒有一個人做電子裝置硬體成功的. 近期覺得最想買的是Spotify carthing, 但是產品也停產惹.
    • 水果不是靠手機賺錢, 是靠生態系跟賣NAND賺錢. AI Pin很小一個也沒地方灌水, 操作空間少.
    • apple watch($400+)一年出貨約3xM, Vision Pro一年約2M, 推估AI Pin可能可以賣個10M吧最好. 營收7BN, Gross margin 70%以上最理想狀態.




  • 硬體分析
    • 看功能應該不用到很好的晶片, 一般中階手機晶片應該就可以達成.
    • 主要成本可能集中在地圖投影模組以及感測手勢用的紅外線發射及接收.
    • 投影單色LCD, LED光源, 最陽春即可, 只有一個顏色解析度也很差所以鏡片與散熱模組體積可以很小. 價格太低不會用到DMD, 也不會用到LCoS.
    • 紅外線感測, 也是用最陽春的,  不需要用到face ID那種射出很多感測點的高級技術.
    • 藍芽連線, 但不能與手機號碼sim卡連線
    • 揚聲器
    • 潛在問題
      • 投影功能很耗能, 散熱問題
      • 投影衰退
      • 沒有擴充功能
      • 如同之前VR眼鏡一樣, 功能迭代很慢, 晶片升級很慢, 與量的大小也有關係




    • 軟體分析/ 購買欲望
      • 一台約iPhone的錢($699), 倒是可以接受
      • 訂閱制($24)讓人覺得不大OK
      • 音樂要聽歌綁定TIDAL HiFi要訂閱
      • 水果是綁定iPhone生態系, AI Pin沒有生態系
      • 投影在手上覺得很煩, 手懸空很阿雜.
      • 但是要是手機廠商推出類似的東西, 就馬上死掉, 例如Apple Watch.
      • 螢幕只有單色且太小
      • 有什麼事情是Siri做不到的嗎
      • 不能連接電話, 只能網路















    2023/11/15

    HBM 2024需求













    • AI GPU的事情
      • 廣達, 英業達法說仍然在說缺AI GPU
      • HBM2, HBM3, HBM3e各種說法分歧, 市場搞不懂也沒人在意. 
      • H200最新一顆用HBM3e, 會不會造成市場供需又失衡?


    • 最近4Q23想法
      • 會不會真的出問題, 美光HBM3也送跨sample太久了吧, 快要半年了還沒搞定. 主晶片B100都已經要出HBM3e了. 
      • 美光看法說會說法, 會不會又想要彎道超車, 放棄HBM3, 直接跨HBM3e. 因為這是一個贏家通吃的市場, 做舊產品做得再好也沒用.


    • 之前3Q23想法
      • HBM產很小, 只有個位數的占比, 提升空間很容易. 且韓廠在各種DRAM類型之間轉換相對迅速
      • DRAM價格急劇上漲的問題, 歸咎於下游的參與炒作. 
      • HBM direct account 炒作空間有限.
      • DRAM的行情開年來相對低迷, 其他應用需求差, 產能相對寬鬆.


    • SK Hynix 3Q23
      • Shipped samples of 1bnm HBM3E in Aug.
      • AI server CAGR 40%+ annually for the next five years.
      • HBM demand 60-80% CAGR, real growth might be higher than we are seeing today.
      • HBM share are around Mid-to high teen% of DRAM share.
      • Hynix inventory meaningful decline in CQ3 lead by HBM DDR5 while DDR4, LPDDR4 digest slower than previous recovery cycles.
      • 1A +1B >50% of total production lead by DDR5 and HBM.
      • The price on legacy product and pricing strategy on new gen product. HBM not an parallel development due to larger project size. ASP higher, with higher cost and higher performance, old product will not fall below market price. Given next year DRAM market recover and grew very fast. (Then for the customers who would be adopting the HBM3 newly, then we can set the price according to the market situation. And then for those who are shifting from 3 to 3E, then I would say that this is going to be a different arrangement of supply)< more power on price negotiation.
      • In HBM there are no price inference from new tech and old tech. Unlike commodity.
      • 2024 Capex increase due to memory demand recovery.

    • Samsung
      • Expanding HBM3/ 3E product business. Supply capacity to increase 2.5X capacity. HBM3E 9.8Gbp/s, 24 layer in 2H24. 18nm tech.
      • HBM supply lower than demand growth average, recovery will happen earlier than other product.

    • Micron
      • 九月
        • Revenue from HBM product is expected to begin in early 2024, with several hundred million dollars anticipated in FY24.
        • Micron HBM3E is currently in qualification for NVIDIA compute products
        • As a result, HBM3 and 3E demand will absorb an outsized portion of industry wafer supply.
      • 七月
        • 1-beta technology, TSV
        • We expect to begin a mass production ramp for this exciting HBM3 product in early calendar 2024 and to achieve meaningful revenues in fiscal 2024.
        • Micron has focused on bringing an industry-leading product and HBM3 product that is in early stages of sampling, and we expect to begin production volume ramp of this product in early 2024.
      • 疑似放棄HBM3, 送跨進度很慢半年都沒好.

    • Lam
      • And it is bigger and takes more capital, and so therefore it's a performance-driven application. From our perspective though, what really is interesting is that many of the new tools that get added to enable HBM are Lam tools or tools that are in our market, things like silicon etch and copper plating for the TSV formation.
      • HBM/advanced packaging business anticipated to grow strongly next year due to undersupply and high demand, potentially exceeding $1B in revenues over the next few years
      • 沒有講的很具體






    延伸閱讀: HBM 2Q23想法
    source: company data





    2023/11/6

    競爭力的探求











    • 我想預測
      • 誰輸誰贏, 關鍵是什麼, 可不可以提早知道誰會輸誰會贏
      • 贏就是股票上漲, 就是賺錢, 輸就是股票下跌輸錢
      • 管理階層發言可以代表嗎, 為什麼不知道
      • 第一線業務人員可以知道嗎, 為什麼不知道
      • 學者可以知道嗎, 為什麼不知道
      • 買方賣方可以知道嗎, 為什麼不知道
      • 這是一個預測誰會贏的遊戲嗎, 為什麼會不知道誰會贏, 為什麼需要多樣化的世界
      • 如果不知道誰會贏, 大家為什麼不把遊戲結束, 驅動這些事情後面的因素是什麼
      • 就像大師的練習裡面寫的, 最終的差別, 決定在個性嗎?
      • 是否有某一個條件一滿足, 就會牽動後續所有的動作?
      • 人類行為是否無法預測, 因為會一直適應, 一直改變.





    • 結論
      • 無法判斷誰會漲誰不會漲, 要考慮的因素太多, 問題也太多, 只能抓股價在變動的那一刻, 看到大家買就買. 跟著群眾的步伐走
      • 策略是什麼, 就是等到議題剛開始的時候, 跟著往前走
      • 大家其實無法判斷, 但是每個人卻都以為自己可以預測誰輸誰贏, 沒辦法預測真實結果但是可以從大家的假預測中得利. 
      • 占自以為可以預測的人的便宜卻是可以做到的.
      • 人類以為自己能夠預測但是其實不能預測黑天鵝或是突發狀況能力.
      • 知道疫情行情的派對會結束, 但是大行情的時候卻全球瘋狂, 中國封城跟升息忽然又跌到爆.





    • 新需求
      • 看大環境現在流行什麼, 創造什麼新需求.
      • 若是有新的需求, 想做新的業務或是新的產品, 你會找誰幫忙, 會找一直以來的該領域的好公司機率大, 或是一直以來的便宜公司. 業務的成長性與過去的表現相關.
      • 為何公司會有新需求, 想要取代某個競爭對手的某個產品, 例如AMD打Intel; 或是有新的市場需求浮現, 例如電競.
      • 為何公司會有新需求, 因為消費者有需求, 消費者組成經濟大環境, 或是某種法規科技進步推動, 例如4G轉5G. 規格轉換升級是否卡在硬體或是科技發展問題, 例如7nm出來後5G才普及.
      • 人類無法知道自己需要什麼
        • 賈伯斯的想法是消費者根本不知道自己要什麼. 我無法知道自己需要智慧型手機, 我試用過才知道自己需要. 
        • 或是我有某種隱隱約約想要的需求, 但是市場沒有相對應的服務給我, 我也不知道怎麼辦因為我只是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消費者, 而且不知道自己需要的這個東西會不會變成主流. 
        • 最多只知道must to have, nice to have. 或甚至也不知道這個東西會流行多久.
      • 時間與金錢的度量.
      • 所以搞半天這個東西會不會爆發, 又要看這個新公司的業績怎麼樣. 就又回到第一點, 只能看業績增長跟成績. 
      • 換句話說, 所有的業績預測或是未來展望, 都沒有意義, 甚至管理階層說完公司展望後, 第二天股價反應完之後, 就無意義了.
      • 那為何股價會持續增長, 就是因為大家預期, 他的成績會超出預期, 會一次比一次有驚喜一次比一次更好. 所以股價會漲的因素就是超出預期的成績發表當下或第二天, 準備要超出預期的成績發布前.
      • 好公司超出預期就漲 , 好公司不如預期或是符合預期就跌; 爛公司超出預期就狂漲, 爛公司不如預期沒人關心.





    • 公司角度
      • 因為某些原因缺貨, 上游下游庫存低所以需求很好(POWI, 台積)
      • 建廠擴充新產能要時間, 目前只有我們建廠, 對手現在開始建廠至少要兩年後才會投產(Cree)
      • 客戶驗證需要時間, 現在送跨的只有我們, 對手要送跨至少要一年半的驗證期間(Cree) 
      • 或許會有某種先入為主的概念, 或是覺得競爭力的關鍵是某一個優勢, 但是這也不一定對.
      • 想要量化, 想要給出時間表, 想要滿足各個客戶的需求, 想要賺最大的毛利, 想要賺最多的營收.
      • 層級高低看的東西不同, 或是能見度不同, 或是擔心的東西不同.
      • 如何控制股價, 控制市場預期, 發言人表達的能力不同.





    • 外在環境
      • 航運, 原物料, 記憶體.
      • 剛開始莫名其妙的漲.
      • 網路上開始很多分析文, 外資報告狂出, 但目標價總是一直被突破.
      • 目標價開始突破不了, 價格無法短時間創新高, 一路徘徊.
      • 公司, 科技, 還是監管法規的改變, 美國禁運
      • 越來越便宜,越來越小, 速度越來越快



    • 券商的角度
      • sell-side分析師的角度, 對於業績增長的估計幾乎只有
        • 1) 公司管理層估計
        • 2) 比公司管理層估計還要更高的估計, 混和某種野心或是特殊想法
        • 3) 市調研究機構的估計.
      • 問題在於, 問題的核心是沒有人能夠預測未來, 上面三個預測幾乎都不準, 最多是公司看訂單能見度四到六季, 對於未來業務的解釋或是spec的轉變動態依然無法預測超過四到六季.
      • 就算是專業分析師, 也很難解讀財務報表的陷阱, 甚至sell-side也沒有動機去解讀. 看不懂的情況很稀鬆平常, 真要做假帳公司的態度應該是被你看懂算我輸.

    • 關於感覺異常
      • 看公司前科
      • 有異常幾乎就是異常; 就像鬧鬼的飯店, 一定不會只有鬧鬼, 一定會伴隨某種特徵, 例如wifi壞掉, 燈一閃一閃, 洗手台上有血漬, 電視畫面雪花. (倒果為因?)


    [克利斯汀生]
    • 改善舊需求, 但是提升效率, 
      • 效率的創新
      • 更新版的出現, 例如挖石油挖得比較快.
      • 例如更新的手機. 沒辦法創造經濟的增長.
      • 新規格
      • 說不買新設備不投資Capex, 其實沒有省到錢, 最後還是會出問題, 因為技術落後還是會虧錢.

    • 創造新市場, 創造新需求, 普及化大眾化. 
      • 例如電動車, 為了服務這個新行業, 建立起整個生態系上下游供應鏈與周邊設施.
      • 但這沒辦法解釋水果一統智慧型手機江山, 應該只能在初期的時候窺得產業的面貌.
      • 新的電動車創造新的經濟增長.
      • 公司內部資源通常會傾向效率的創新, 而不是創造新市場.

    • 決策的不同
      • 資源
      • 流程
      • 優先順序


    [缺貨]
    • 一直以來擴產不多, 可能是不划算或是生意不好
    • 忽然有新需求例如車用
    • 可能是天災, 例如泰國洪水與HDD, 地震火災與DRAM
    • 不同市場應用, 景氣循環的不同. 例如2020年車用電子很好, 2H23車用電子又在清庫存



    [異常]
    • 成績異常好, 下次會拉回. (amd CQ2 client很好, CQ3 neg pre)
    • 產業大家的共識與希望, 例如2H23要景氣回歸, 就不會回歸









    source:

    2021/9
    202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