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29

2023展望










  • 新題材
    • 電動車
    • 摺疊手機
    • 製造業移出中國趨勢
    • 代理商重要性增加
    • 匯率走勢, 貶值出口利多, 但大盤會走弱; 台幣走強大盤變強, 互為因果好像也沒什麼特別好說.
    • 伺服器新平台Sapphire Rapid, AMD Genoa 2Q23量產.



  • 股價走勢
    • 股價主要看龍頭股台積電, 總是領先大家bottom-out. 所以什麼都只要看龍頭股就好.
    • 股價反應在基本面變好的前面. 人性會偷買.
    • 庫存修正山頂到谷底大約需要2-3Q, 金融海嘯的時候也是一樣. 這一波大概修到1H23 (NMR).





2022/12/23

美光 3Q22法說, 對南亞科(2408)的看法












[法說內容]
    
  • 12/22深夜美光法說, 以下摘要美光對需求面的看法
    • Server明年成長低於過去因為客戶還在消化庫存.
    • Server平台升級進度沒有大誤差; 明年年中平台大轉換, 現在小轉換.
      • 感覺預期又更晚了, 之前一直號稱1Q23
    • PC 數字同concensus跌個位數
      • 232L誰幫忙做的, 我猜Phison.
    • 手機明年flat或小上
      • 同concensus
    • 車用需求依然很好, 沒有庫存問題困擾. 
      • 等於訂單是有機成長, 新成長的部分優於原本拉貨時的預期
    • 工業庫存問題嚴重.
    • 1beta DRAM與232L NAND要出了, 誰做controller
    • 客戶庫存10 weeks, 平常5-6 weeks.
    • Capex $8.0B砍到$7.0-7.5B; 看semicap變動如何LRCM, KLAC, ASML; FY24的Capex也要砍.


[股價反應]
  • 週三法說完跌4%意思意思, 周五又開始漲
  • 南亞科幾乎沒跌
  • ASML跌4%意思意思, 之後又再跟跌
  • 影響PC股, Semi-cap, 跟WDC, GPU等族群




[行動]
  • 布局2408
    • $50支撐測試通過, 利空不跌.
    • 法人沒有明顯動作, 但投信一路賣, 該賣應該都賣完, 沒有明顯波動.





2022/12/19

聯電 GF放棄高階製程






圖: 職業駕駛林小姐表示本篇讀完還是看不懂股價.






  • 聯電趕上台積最新製程時, 價格又跌價, 台積電又改版, 累死對手.
  • 必須要維持產能利用率高達 9 成以上,才能夠賺錢.
  • 破解台積電「累死對手」策略的關鍵, 是用理性和紀律, 建立在市場上的影響力和財務紀律.
  • 把聯電的目標,從追求成為市場老大,變成追求投資報酬率(ROI)第一步先從改善財務體質,改善自由現金流開始,不再跟進投資7奈米等技術後,過去幾季,聯電累積現金的速度變快了,甚至有錢可以買庫藏股。
    • 無法判斷是對是錯
  • 接著,他嚴格要求每項投資,都要符合投資報酬率的要求,不符合就砍掉。「投資技術研發相對便宜,我們在 12、14 奈米的研發還會繼續。」他分析,貴的是建置產能,12、14 奈米的產能建置相對就少,「要不要擴建,我會依 ROI 狀況嚴格控制。」
    • 若沒有一定產出規模, 或是逼現有2k產能一定要維持滿載, 研發成本攤提是否順利?
    • 不要做這個生意不就最便宜?
  • 聯電研發資金比其他所有經營成熟製程的公司加起來還多!
    • 本來就這樣但是這解決什麼問題? 提高市佔/ 提昇毛利?
    • 無法判斷是對是錯; 疑似在市場上找到一個可以生存下去的利基點, 疑似把主流製程晶圓代工做出跳脫出大宗商品的路線.
    • 連台積之前都苦於28nm產能過剩大家殺價競爭之類, 連台積都被聯電在28nm傷害到, 結果聯電竟然說不玩了, 而且號稱可以找到一個出路. 台積都不敢說他們在28nm找到出路.
  • 近期8吋晶圓廠的產能供不應求,就是因為有很多成熟製程的新應用出現。
  • 王石分析,過去幾季,聯電手上現金累積的速度變快,對抗景氣逆風的能力變強,「有現金在手上,能做的事很多」,像聯電已經開始買庫藏股註銷,獲利配發的比率也在提高。
  • 中長期要看 EPS 的改善。」王石說,聯電從 2019 年下半年起,折舊的成本會開始下降,聯電手上的資金會更加充沛,王石和簡山傑上任後的改革,有機會讓聯電走出失落的 18 年.
    • 是這樣嗎? 不要花費任何的Capex不就更沒有折舊? 不就現金累積的更快? EPS更好.
    • 結果還真的遇到疫情車用等等小晶片缺貨, 價格暴漲, 狂簽LTA. 運氣也是實力的一種.
  • 思考
    • 一件事情在真實世界裡有好有壞, 各個分析師解讀也都不同, 每個人意見也不同. 而且都是溫水煮青蛙拖了好久. 
    • 類似拖很久的戲碼還有WDC拆分NAND, 以及SIMO賣給美國公司.
    • 找不到UMC完整官方聲明, 散落在法說會逐字稿裡面; 事情就是這樣, 過了就完全沒有人關心. 想要真的找一些分析看一些分析都要花費與多力氣與時間. 不知道能夠在裡面提取什麼樣的精華, 要預測下次同樣的情況也很難.
    • GF倒是有完整聲明, 情況簡單的多, 簡單粗暴歸因於沒有7nm客戶所以不做了.
      • ASML的回答是沒有回答, 只說需求很多, 已經考慮到有人退出但是我們還是需求很好 (9/5/2018, 10/17/2018)
      • 就像是evga說不做nvda單了, 結果也沒有人管. 我想這就是真正的資本主義, 沒人管.
    • 時常搞不懂commodity市場競爭的樣貌, 尤其是記憶體跟面板, 是不是人類本身就無法判斷commodity競爭市場的情況, 或是說這是一個常態. 
    • 分析師意見與報告時常無法解決我的問題, 偏向想要看到管理學者會計學者來有系統地分析來龍去脈, 但是幾乎沒有這樣的服務, 或是成本太高. 例如學者要分析要花三個月, 但是當下就要決定股價了.
    • 一個sellside要看30家公司, 一個buyside可能要看300家公司, 沒有人有心情跟時間在那細火慢熬.
    • 所以到底教訓是什麼, 學到什麼? 下一次還能預測嗎?
    • 隱約知道該怎麼看這件事情, 似乎最終結果是直接看股價就好不要看任何產業面, 但不自己走過一遭不甘心
      • 反正任何產業波動都不重要, 只要看5年大方向就好.
      • 反正非龍頭股的任何策略行動或是技術型雕蟲小技都忽略, 雖然包裝地很好看, 分析師也順道錦上添花粉飾顏面一番.
      • 沒有人能夠準確預測, 如果有看得清楚也不會跟你說, 跟你說了你也不會相信.
      • 產業大方向才是唯一可以依靠的, 只能看龍頭股.
      • 結果上面這些事情做了, 又淪為平庸大盤的一員, 轉折點也看不清楚.
      • 但是轉折點有只有非龍頭股做的好的, 而龍頭股做的不好的嗎?> 還真的有!








source: 1

2022/12/13

面板






圖: 很多面板的一天





圖一: 股價與PB毛利走勢比較.
  • PB比DRAM還慘, 0.4x都出現惹
  • PB走勢跟股價走勢很吻合.
  • PB最爛大概0.36x, 好像目前0.6的位置也沒有什麼對未來參考性.
  • 2H:20股價跟隨毛利提高而狂飆(三星退出), 相對DRAM感覺股價超前性沒有那麼強. 記憶體超前反映約兩季, 面板好像普通要到財報後照鏡式確認之後, 股價才願意跑.





圖二: 面板概念股, 股價與PB毛利走勢比較.
  • Novetek的毛利已經脫離面板毛利的趨勢範圍與波動, 完整維持在3x%, 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 雖然如此股價跌到更慘不知道為什麼市場如此不看好前景.
  • 走勢依然很相像, 沒有預測功能.
  • 跟DRAM很像, 明明知道股價低點或是明明知道會景氣循環, 但是總是有很多隱隱的困擾例如左岸產能開出.
  • 景氣循環股掛掉主因是被債務拖垮, 例如Elpida (大利從小).
  • 大宗商品產出大量減產的時刻就是價格崩跌到OPM快要為0了, 賠錢生意沒人做的狀態
  • 三星有面板也有記憶體, 不知道該怎麼面對.
    • guide TV展望也不好
    • guide面板展望普普









source: 1


2022/12/7

元太(8069) TP $255 電子紙前景飄搖








  • 概念股
    • 振曜 6143
      • RIMOWA電子標籤
        • 全球行李箱年出貨80M, $250+行李箱約占20%, RIMOWA行李箱1年市場量約1M(意外地少).
        • 電子標籤市場比電子書更大, ASP比電子書高(?)
        • 航空吊牌加上全球疫情解封,2023年會有比2022好的成長性.
      • 振曜電子書
        • Kobo代工, 毛利營收近年無成長, 設計很漂亮.
        • 全球每年電子書需求約800萬至1,000萬台,振曜市占率約達兩成 (2017到2022報導的數字都沒變, 可能無成長).
        • 接單生產沒有電子書庫存,客戶端庫存也沒有太多(量太少加減打折賣就算了).
        • 彩色電子書應該無換機潮, 2022年以電子書為主, 2023電子書有機會有個位數成長(至少比手機好).
      • 貨價標籤全球需求大,但毛利較低,振曜將挑選較高毛利產品(連代工都不想代工的低毛利).
        • 組裝端毛利低不代表元太的原料端毛利低

  • 元太 8069
    • E-ink原料, 毛利營收3Q22劇烈增長. 對照下來, 應該不是電子書成長, 主要是標籤成長.
    • OP margin強力改善,
    • 要想的事情是毛利六成可持續嗎, 營收會繼續增長嗎?
      • ESL(電子貨架標籤) 中長期展望依舊正向, 是明年少數可保持成長的市場(代工說毛利低).
      • 毛利6x%
        • 主要是有一次性回沖利益所致, 推升單季毛利率表現突出, 非常態.
        • 應該要算常態應該是多少但有點懶得算, 覺得弄到數字(6x%)那麼高很沒意思.
        • 貨架標籤或是電子書, 毛利有可能繼續增長嗎, 台積高通NVDA毛利大概50-60%, 電子紙這種接近大宗商品的東西(甚至無法辯解說自己不是大宗商品的就全部都歸於大宗商品)可以有40%以上毛利? 可以維持嗎?
        • 可能原因是因為沒有其他競爭對手.
        • 系統整合商SES毛利20%而已
        • 2023 EPS x PE=$15x17=$255. EPS$15為3Q22水準粗估, 17倍PE結合毛利下降與營收上升放緩展
          • 問題在於毛利什麼時候開始下降, 其他供應商出現.
          • 營收增長感覺是行銷問題, 能不能讓客戶覺得太方便了或是創造新體驗. 整合商毛利只有20%, 感覺附加價值有所限制.



  • 市場定位
    • 缺點
      • 研發方向不該是多顏色或是可彎曲或是更難的科技. 這應該是要很便宜的東西, 大量生產的東西, 變成精品.
      • 但因為是大宗商品性質所以想要多投入科技, 拉高門檻, 如同dram一般, 但是需求面尚未起來. Capex花在拓展應用場景, 例如不同表面上.
      • 裝置反應很慢, 價格太貴.與其他東西不相容. 不只在電子書閱讀器上面, 在iPad上的閱讀體驗都很不好.
      • 手機殼停產, 做到iPhone 8而已.
      • 可以取代的東西應該不是紙張, 因為紙張太便宜, 而是LCD螢幕, 但是缺點沒有彩色與更新速度慢.
      • 可能換是一個$500-$1000附近的A4紙型態的簡單的薄片, 當成看文書或是海報之類的.
    • 優點
      • 公車站牌是很好, 但是也是nice to have, 也可以被電子看板(LCD, LED)取代.
      • BMW iX flow, 應該是最有搞頭的應用, 貼膜10萬台票上下, 但牽涉各國法規, 應該商業化不大. 軍事用途應該會很好.
      • 貨架廣告紙很好看, 可能是最具商業潛力與擴散性的應用. 只要拿原本設計好的廣告套進去就好. 可以一次換很多標籤.
      • 關於醫療資訊或是什麼UI界面的東西, 感覺牽扯到流程管理或是UIUX更為複雜, 也更有提高附加價值的地方, 是否可以跟類似顧問費或是顧問公司, 或是UIUX設計公司合作. 感覺這種視覺化設計, 很需要但是很難以表達出來. 例如像是APP行事曆或是備忘錄那種. (系統整合商SES, Pricer, Solum範圍)


  • 電子書實體
    • nice to have.
    • 最新出的10.3" Boox Tab Ultra $600, 比ipad還貴, 功能與速度不如以前mtk方案一台四千的平板.
      • 為何不能結合電子紙螢幕跟mtk方案做大量生產, 為何一定要這麼貴, 看硬體BOM cost應該跟七八百塊的小米手寫板差不多. 最多賣$2500(小米電子書$3000+), 就是十本書的價格, 或是一隻低階手機的價格.
      • Kindle $49/ 89/ 
      • 介面怪異, 甚至比安卓更爛. 買書也要錢, 書價為實體書約7折, 感覺划算度不夠, spotify模式更好.
      • 擔心之後又有新科技要換機子, 東西能不能轉移過去.


  • 電子標籤
    • 老闆沒有動力去換, 反正已經花錢請員工, 請員工手動換標籤就好.
    • 看到電子標籤, 顧客消費體驗也沒有比較好, 並不能展現是高級的店.
    • 健身房電影院要門票之類的直接印QR code給客人或是客人手機QR code過閘門, 並不需要電子紙.
    • 行李箱電子紙, 需要航空公司系統相容配合, 紙本更快更便宜統一作業
    • 優點沒有電池可以直接上飛機, 資訊用NFC.
    • 單買bag tag一個台票$2,000.

  • 驅動IC
    • 晶宏半導體
      • 毛利4x%; 研發費用很重18%
      • CQ3庫存爆增, 客戶轉單或是倒掉嗎?
      • operating cashflow因為庫存關係搞到變成負的










source:
1 2 3 4 5 6 7 8


2022/12/5

電源供應器新規格 ATX 3.0











  • 新規格出現
    • 2022/8微星推出世界第一款 ATX 3.0 電源供應器
      • 全漢3015: 營收y/y q/q都衰退
      • 海韻電6203: y/y衰退很嚴重3x% 4x%起跳, 九月十月數字比較好, 無法判斷有沒有轉虧為盈的趨勢

  • 相關BOM廠商
    • 橋式整流器: Shindengen
    • 電容: Nippon Chemi-con; Taicon; Teapo
    • 電源相關IC: Infineon 





source:
1 2 3





2022/12/1

PMIC for DDR5











  • PMIC IC概念股
    • 炒作DDR5 ramp up外面要加一顆PMIC, 原本是在主機板上面的.
    • DDR5應該需求也是普通, 新主機板AMD只支援DDR5. 但目前PC手機server需求都普通.
    • 單純炒作.

  • 概念股
    • 茂達: 外資投信都進場, 今天30周往下, 40周依然在上面往下, 感覺趨勢沒確立, 但投信已進場.
    • 力智: 都是外資買
    • 致新: 法人不進場, 圖形跟茂達驚人相似.
    • 三家營收變動與毛利沒有顯著差別. 約4x%附近

  • TI再度進軍中國議題? PMIC零件庫存高?



PMIC MS 20221026

2022/11/17

航海王












  • 全文重點. 所有的動態都逃不開PE的範圍

  • 以下PE計算為當年股價最高點/本業eps
    • 本業賺錢, 都不配息或配很爛(只配4成多以下), 都有至少4倍多的PE
    • 過去20年來,台股市場資金給予所有本業賺錢+配息正常(5成以上)的股票,最低最低的PE都至少有6倍.

  • 股價下限PB,股價上限PE, 資金在追逐業績時,幾乎是只看PE.
  • 過去20年市場資金給過最爛的本業本益比案例,幾乎就是2017年的群創友達, 該年面板股本業大賺, 市場只給4.5倍PE, 今年目前為止的股價高點已漲到約7-8倍左右的PE
  • 過去20年航運的幾個大賺年, 市場資金願意追逐到6.5~9.8倍的本益比
    • 用最爛的股票自己跟自己以前的PE比, 看今年市場資金寬鬆還是不寬鬆
    • 看PE過去的河流圖

  • 其他
    • 現增股本膨脹, 現值增加
    • 日成交均量<200張的為市場棄嬰

  • 美股怎麼樣, 其實最後還是看股票自己的PE河流
  • 心得
    • 上個泡沫發生的事情有什麼要檢討的.
    • 航運泡沫應該加多一點錢下去玩.
    • 敵人是時間, 泡沫破裂後大家都醒了. 不是任何基本面.
    • 怪異的股票大家越搞不懂, 越搞不懂越好
    • 當回收小哥都在報名牌表示問題很大, 準備要閃, 擦鞋童理論.
    • 造神不嫌多, 女股神, 台積電, 瘋狂的時候就是.
    • 知道要怎麼做, 但是能夠維持清醒的人又有幾人.
    • 如果一輩子要富有就是要抓到這種泡沫.





source: 1






2022/11/16

光罩






圖: Intel的光罩, 很像小時候的雷射貼紙.




光罩是什麼
  • 6" x 6" 的石英片; 1個14nm mask上有5Petabits, 約10x的imax movie資料量.
  • intel 14nm需要50個以上的光罩.
  • 製造一個光罩大約要5天, 最近光罩交貨時間拉長4-7倍
  • 製造光罩的設備也delay
  • 需求變大, 例如車用.
  • 製造光罩的設備也delay
  • 需求變大, 例如車用.
  • 一直以來擴產不多, 凸版印刷65nm, 一條新生產線Capex $65Mn, 與營收比過於巨大.
  • 分為自家自己用(captive, 較為高製程, 如Intel, TSMC, Samsung)與幫別人用(merchant, 製程可能較低)
  • 反正看到之前沒擴產的東西, 忽然要擴產, 包含好幾家廠商都一樣型態, 就是有點問題.
  • market tam $4-5BN.
  • intel有自己的in-house mask operation(IMO), Santa Clara與Oregon; IMO 1000+ mask per year.


EUV
  • 一台EUV去D1X Oregon, 3架747, 40個貨櫃, 20台貨櫃車才載得完
  • 十萬個零件, 200噸重
  • 需要三層樓, 原本一層16feet要調高到25feet因為EUV進來需要天車系統來組裝
  • 雷射很強, 一秒五萬次打錫球, 錫球變成電漿並發光








source: 1 2 3





2022/11/15

OLED driver












  • Samsung LSI: 客戶Samsung, Oppo, Vivo, 投自家foundry
    • 自家 28nm: 13k
    • 自家 45/ 55nm: 4k
    • UMC 28nm: 13k>15k
      • 2024全面轉28nm
      • UMC目前也幫三星生產CIS(isp?), 28nm: 10-15k

  • Silicon works(現名LX semicon, 前LG集團部門): 水果獨家, 全部都投台積
    • TSMC 40nm, 2H23 ramp 28nm的OLED driver IC: 10k

  • Megnachip: 中國收購失敗, 情況不明, 三星策略改變
    • 原本GF 28nm
    • 找HLMC開發28nm, 有待商榷
    • UMC也有一點

  • Novatek: Huawei, OVX
    • UMC 28/ 40nm: 10k
    • 2024全面轉28nm

  • Raydium: OV, honor.
    • SMIC 40nm大客戶

  • ilitek(奕力): Oppo, lenovo
  • Focaltek, Himax, Will semi, Hisilicon : none

  • SYNA: Huawei, Honor
    • 遲早被國產化, 拋棄SYNA
    • 類似QCOM號稱Honor全部用他們的概念, 遲早被國產化, 美國晶片公司的某種悲哀或一廂情願

  • Chipone: Huawei, Honor
    • GF 28/ 40nm
    • 號稱讓敦泰生意, 存貨跌價損失的人

  • DDI主要類別
    • Ram: 功耗低, 面積大, 效能較好, 為主流產品.
    • Ramless: 功耗較高, 面積較小, 便宜為主要優點.
    • OLED TDDI: 要用到40/28nm成本上升不划算, 面板部份成本無法整合節省, 功耗降低, die size依然過大只能用在手錶, 走線明顯會造成手機邊框粗大.
    • cost reduction是從轉製程來的嗎





source:
1 2 3 Hakkaloha*2



2022/11/13

敦泰庫存跌價損失
















  • 敦泰打消庫存, 推算手機供應鍊應該還會有很多人需要打消庫存.
  • 算在COGS裡面, 季報會有另外一行寫說COGS裡面有多少是庫存跌價損失
  • 電子業損失後幾乎不會回來, 鋼鐵業銅業倒是都有回來的例子
  • 存貨佔流動資產快要一半已經不行了, 台積1x%, 發哥2x%
  • NVDA FQ322
    • inventory charge
    • 但是找不到對BS的影響, 應該是完全隱含在GM當中; 往前想就是可能之後毛利會回彈, 也表示這是一次性的, 不大重要大家不關心
    • 與net income有關, 如果都很好, 跌價損失應該比較少
    • Gross margin includes $1.22 billion in charges for inventory and related reserves based
    • 疑似就是write-off/ write-down; 反正影響GM也沒人預測的了, FS預測都很高
    • 以後不要再鑽研了, 改成等待模式, 等新知識進來




source:

1 2 3 4


2022/11/7

AMD CQ3財報下修與PC ODM每月出貨數字













  • ODM數字開始往下, AMD 1Q22出貨卻繼續向上.
  • 或許是想要gain share, 老闆說要採煞車, 下面的人還是繼續出, 反正一定要先塞貨搶市佔賺到錢再說.






  • 1Q20開始NB出貨很多, 3Q20之後ODM出貨幾乎都是0% q/q
  • AMD 1Q22還在加速, 2Q22加速異常快, 3Q22應該要有一個拉回才行. 後面AMD總覺得還不夠停滯.
  • 辨識出AMD Rev 2Q22異常好, management語氣展望依然很好, 但是ODM數字就已經不好




  • 時間表
    • 8/2 
      • 股價$99, 無法察覺風暴來臨
      • AMD公司講展望很好, CQ3預測給幾乎是flat q/q. 

    • 8/10 
      • ODM仁寶, 緯創調低CQ3預期
      • 八天前展望很好, 但ODM數字已開始下修

    • 9/10 
      • 廣達調低CQ4預期
      • 英業達仁寶和碩調低CQ3預期
      • 股價$85, 一路下滑到$6x.

    • 10/7
      • AMD Neg pre, 股價$65跌到$55; 關鍵也不在抓到這個neg pre, 在於股價從8/2一直跌到現在跌掉$40很可疑

    • 11/2
      • AMD guided CQ4 flat q/q.
      • 股價徘徊$6x.


  • 如何辨識
    • 有這種每月數字公佈的, 結合進法說成績一起看.
    • 看到AMD異常高數字q/q(40% q/q)就要注意
    • ODM數字甚至有先行指標的意味, 晶片出貨反而有點落後指標的意味, 是不是一直在上游晶片一直在看市場臉色, 而且庫存一直都很多
    • 每月營收公布的那幾天都要特別注意
      • AMD 10/7周五凌晨下調C3Q財測預期, 市場反應很大. 推測是趕在10/7與ODM數字有相關(台灣國慶放假).
      • 每月營收公布的那幾天都要特別注意, 台灣國慶放假, 提早公布

  • ODM數字公佈習慣
    • 廣達不好其他人很難好, 廣達好其他人不一定好, 因為水果的關係.
    • 全部人下修CQ3, 都不好只有廣達好
    • 時間方面: 只要一開始下修, 一定會連兩個月下修
    • 人數方面: 只要有人下修, 遲早通常會一群人下修, 就算不是本月也會是下個月, 反正只要有人不好就不行了.





2022/11/4

Buyback 股票回購思考














QRVO法說很差, 宣布buyback, 但股價也沒什麼回彈.
  • 現金太多就要buyback
    • 1) 再投資
    • 2) 併購其他公司
    • 3) 發股利
    • 4) 買庫藏股
    • 5) 川普tax cut之後, 現金空出來, 一堆buyback出現
    • 6) buyback前大約跑輸大盤2%
    • 7) 越不常使用buyback越具威力

  • 爭議點
    • 1) 市場觀眾不買單, 大盤氣氛不好的話覺得公司為何不拿現金去作正經事
    • 2) 對公司事業無實質意義, 就是一個人為行為, 如果狀況很不好的話救不了公司
    • 3) 公司buyback價格不保證好, 通常還虧錢
    • 4) 大眾對管理階層可能會有內線交易的疑慮, 管理階層倒貨請公司買, 或期權, 薪資與股價掛勾
    • 5) 2023上市公司股票回購將徵收 1% 的消費稅, 可能會降低其對企業的吸引力

  • 功用
    • 增加EPS
    • 宣告現金充足
    • 宣告股價低
    • 稅務處理上較省
    • 不像股利是固定的

  • 結論
    • 看了幾篇文章報告, 發現沒有一個結論與想法, 可以一以貫之.
    • 換句話說, 本來就沒有可以完全100%必勝法, 也不應該存在.
    • buyback後大概跑贏大盤5%以內



To Do:
model要怎麼表示, 股數到底還在不在, 減少在外流通
技術細節是什麼 花多久時間
股價反應是怎麼樣



source:
1 





2022/11/3

VR拆解PICO 4, Quest Pro

 




圖一: 阿祖der VR眼鏡





圖二: 三台VR眼鏡比較





Pico拆解
  • Pico4升級Pancake光學模組, 比菲涅爾提高8倍成本; 主要缺點是光線折射中衰減, 主要解構改變為瞳距調節模組.
  • 哥爾做ODM/ OEM, 光學模組, 聲學模組
  • BOM list顯著台廠群創(JDI合作), fast LCD; 奇鋐散熱風扇
  • QCOM XR2(7nm, 2019)又跌價; XR2 Gen 2從PoP改成discrete; 上面這三隻都還在用XR2. 兩年前的機台Oculus Quest 2約佔steam hardware survey使用者的42%.
  • 兩年後的規格除了變成pancake也沒有其他顯著進步, cpu竟然沒有換, 手機都已經換了四代有了.
  • 量很小, 起不了大量, 就是很沒搞頭, 連硬件晶片規格原廠都不給你開. 
  • Pico 4網站做得很漂亮
  • 價位大概都在$400上下, 2022粗估整體出貨15M, Oculus大概佔10M.

Quest Pro
  • Pancake
  • 與PICO 4差在控制器有觸控面板, 頭盔有eye tracking
  • 彎曲的電池
  • Snapdragon XR2 Plus Gen 1, 更好的散熱續航與多媒體能力, 聽起來效能不是重點.
  • $1,500高價, eye tracking值不值得四倍價格呢?

未來想法
  • 元宇宙成不成功一直無法好好判斷, 一直喊喊了奪久, 大家都搞不清楚狀況, 第一看meta股價(最近$325跌到$80), 再來看硬體出貨量幾乎都沒量(1xM大概是honor一季的量).
  • 水果如果要做類似的頭盔, 定價大概也是$400再往上走, 猜大概也要$700附近. 量應該也沒有起色.
  • 定位在電玩主機的行列, 可能是要跟其他主機比.













source:
1 2 3 4 5 6 7 8





2022/10/13

台積3Q23法說











  • 股價
    • 台積的東西應該是要看到他一統江湖後的獨特地位與訂價權.
    • 但是始終擺脫不了大環境景氣與半導體市場氣氛.
    • 不知道問題出在哪. 可能是因為都是台灣人所以很了解, 少了神祕面紗.

  • 庫存
    • 對於庫存調整依然不確定, 但是縮小範圍到明年上半年. 經歷AMD美光等等neg pre, 這樣算很好了但是沒人在乎.
    • 客戶天數3Q peak out, 慢慢往下降. 但是說1H23會影響應該是影響foundry最嚴重, 如果是這樣的話, 表示2H23復甦.
    • 7nm客戶是瞬間下修所以自己也不得不修, 算是有意識以來第一次露出被動的態度, 可以理解就算很好也會被客戶影響到.

  • 7nm下修
    • 倒是今天沒人反應出7nm是誰, 一臉就是MTK的模樣, 今天2454股票還漲, TSM ADR晚上也漲.
    • 也就是之後一兩季都靠5nm撐住.

  • 半導體明年展望
    • 偏向悲觀, 產業整體業績可能會比今年差, 台積自己雖然也是成長, 也維持15-20% CAGR, 但對於分析師追問(追問就是警訊)不正面回答.
    • 想見其他晶圓代工廠接著要法說的態度應該也是相差不遠. 經歷了兩年的大行情差不多回歸平淡.

  • Capex砍
    • 本來預期砍2023年結果沒想到2022年都砍下去, 等於是今年計畫好的第四季卻開始延宕急凍, 連帶明年需求應該也不看好.

  • 毛利
    • 毛利因為匯率, 歷史新高的60%. 以後沒有看到確切目標可以超出這個數字.
    • 3nm毛利八季的時間拉回到公司平均, 好像也沒有說結構上特別好. 但是當一統江湖之後, 訂價權應該可以促進毛利往上. 
    • 2nm 2025年實在久遠.

  • 三星, 英特爾
    • 沒有仔細提到是我自己想的
    • 三星撐到現在是自己有出海口, 自己有手機AP, NAND Flash controller, CIS, 可以消耗自家晶圓廠產能. 而且拿記憶體的錢去扶植晶圓代工廠.
      • 記憶體面板缺貨, 可以禮貌地邀請手機客戶一併買Exynos AP
      • 手機要買AP, 可以禮貌地邀請高通去三星foundry交關.
    • Intel foundry
      • 不認為誰去那邊有優勢. Intel能提供的是什麼?
        • CPU誰要, 不是稀缺資源.
        • 除非價格便宜.
        • 自家晶片都做不出來, 還想要怎樣, 只能做成熟製程拚便宜. 上駟對下駟.





2022/10/12

南亞科法說 3Q22






南亞科法說 3Q22, 2408




南亞科法說 3Q22, 2408









Outlook
  • 法說完股價小漲, 氣氛偏向正面.
  • 需求方面server有無砍單: server緩慢有遞延傾向, PC與手機出貨跌.
  • 價格落底沒: 4Q ASP緩跌幅度收斂, bit growth為正. 2023會比較好.
  • 庫存怎麼樣: 3Q供應商庫存增加但相對健康, 客戶庫存下降中.





初看財報
  • GM跌1x%算差不多, 維持在32%
  • OPM跌異常多剩下8%, 與之前GM差別10-15%範圍差很多. OPEX沒有降下來. SG&A, R&D數字固定, 難道是因為sales降很多嗎? 所以GM是marginal相對的, 而OPEX是固定的fixed cost.
  • 3Q22  OPM為五年新低, 營收與利潤如同1Q19年那樣的瞬間重摔, rev一定要衝到一定的大量才能夠把OPEX攤銷, 提升OPM. 但是rev跟margin幾乎都是同步, 沒辦法特別期待.
  • 付個股利跟資本支出, 現金就差不多花光了, 辛苦錢.
  • OPM快要變負的, cashflow與free cashflow也變負的.
  • Depreciation隱含在COGS跟OPEX大概3:1.
  • 砍Capex, NTD 28BN> NTD 22BN, 其中WFE砍40% y/y, 明年再砍20% y/y.
  • 22年出貨-20% y/y, 上一季說22' flat y/y, 表示第三季第四季都很差.
  • server緩慢有遞延傾向, PC與手機出貨跌.
  • shipment ASP皆雙降2x% q/q.
  • 匯率救了2-5%.





Q&A
  • 2023 ASP, 問更遠.
  • ASP下降是因為consumer嗎, 拉出類別來看, 問更細.
  • 問volume下降的多還是margin下降的多
  • 回答沒有減產計畫, 為何人家問有關opm要回答減產, 減產能夠拉回opm為正嗎?
  • by 22' end 1A 5-8k with customer sampling, now total capcity 65k.
  • 1Q23不給ASP outlook.
  • 沒有銀行貸款.





擔心接下來什麼問題:
  • server需求下修, 新聞爆發, 可能要再反應一波.
  • 之前AMD neg pre沒有跌.
  • 美國商務部新法, 沒什麼反應.







2022/10/5

美光資本支出與股價的關係

美光資本支出與股價的關係






美光資本支出與毛利的關係





  • 思考
    • 股價與margin(EPS)與報價幾乎完全同步. 也就是說, 知道記憶體未來報價幾乎就知道未來走勢.
    • 資本支出絕對數字與margin關係感覺趨勢不大顯著, 並沒有一個一致性或是機械性的反應.
    • 就算margin回到之前level股價還是會更高, EPS不如之前level股價還是會更高.
    • 因為產業特性commmodity的關係, 預設其他家也有相同性質.
    • 2Q17-4Q18趁毛利好一直加Capex, 但是3Q20-1Q21毛利下墜依然加Capex. 推測可能是要為了1xnm轉製程, 原因太多了.
    • 2018歷史最高GM 60%. 2020疫情這一波最高48%, 錢難賺.





  • 資本支出盲點
    • 記憶體報價, 為何不跌價時馬上說我要減產, 可以維持住價格嗎?
    • 可不可以裝死一直不投資Capex, 然後趁亂跟美光三星海力士一起漲價, 乾脆完全不要投資capex不要讓人知道就好.
    • 自己偷減產也不會怎樣, 反正藉口很多, 轉製程不順什麼的.
    • 乾脆工廠停擺, 固定成本算給他, 到時再靠股票跟記憶體漲價賺錢賺回來, 是可行的嗎?











  • 2017-2019 資本支出趨勢往下幅度較大, 主要因2017三星投資很大, 接著2021又回到2017水準, 其中包含因為要幫founry買EUV.
  • 美光投資變化相對很不顯著, 都在10BN之譜. 海力士則在8-12BN. 南亞科不及1BN.






2022/9/22

規格戰












  • 格式之戰
    • 生活中容易忽略的商業競爭, 以為是關鍵的一刻決定勝負但實際上花了好幾年
    • 畫出產品週期圖來分析, 就像龍卷風暴那樣.
    • 分時間, 分消費者一個一個來看.

  • 發展的過程
    • 設定規格> 護城河, 拉高轉換成本> 產能拉上來> 殺價競爭
    • 科技公司高固定成本/ 低邊際成本, 降低價格開出量
    • 無法完美預測誰輸誰贏, 最後成績單就是看營收再來毛利, 再來也只能想想nice to have must to have之類的.
    • 雜訊很多, 最後也只能看財務報表.
    • 新技術
      • 新技術最大問題就是缺錢, 再來組織膨脹太快管理失誤. 容易輸給大公司.
      • 新技術通常是一大群, 最後可能只有一個活下來.
      • 對手約12至18個月左右就能學會
      • 新技術的性能提升, 舊技術的發展瓶頸
      • 舊技術落伍原因
        • 無法放手
          • 過分聽從老客戶大顧客意見
          • 技術起初只能服務一些利基市場沒搞頭不起眼, 利潤不好
          • 全新的思維模式, 
          • 公司裡賺錢的紅人不願意改變爭取最多R&D資源
          • 供應商上下游不願意配合, 新技術來後
    • 舊公司對抗新技術最好是自行發展出破壞性技術, 自我毀滅再重生, 而且最好是獨立單位不要受舊公司的掣肘
    • 新進入者不須對抗這些力量, 後進者優勢, 但就是缺錢.





  • 例子
    • 計程車與uber
    • beta VHS
    • DVD netflix
    • 12"晶圓15"晶圓
    • X光與EUV
    • Android與Apple
    • 傳統相機與數位相機
    • 電動車與汽油車
    • FB> IG> tik tok





source: 1 2